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督导观察 >> 经验交流与推广
经验交流与推广

专创融合:“1个基地+4大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编者按:作为核心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在进入高职高专赛道后将会备受关注和重视。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双创学院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刊出供借鉴参考。本期文稿由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滨提供。

专创融合:“1个基地+4大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引言

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专创融合”策略对于学校双创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创新创业学院通过“1个基地+4大体系”的模式创新,不仅加强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还全面提升了学生在“创意、创新、创客、创业”各方面的实践能力。这一教育模式旨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在真实商业环境中的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能力。此外,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也为学校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和进入高职新赛道后的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向。

——战略驱动:一个基地夯实基础

20208月,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充分考虑深圳“20+8”产业结构和学校专业集群特色的基础上,近四年来投入约1242万元建设学校双创基地,打造约1300平方米的教育与实践场地,全面支持学生在产品研发、培训、路演和孵化等方面的双创实践。

主要场地包括智享空间和微观装配实验室,分别位于天工楼105241。其中,智享空间面积约360平方米,主要用于双创课程教学、项目路演及双创项目成果展示。微观装配实验室面积约890平方米,设计理念借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ab Lab创客空间建设标准,鼓励学生通过创意设计,亲自动手制造创新产品或原型,主要为“四区五室一工坊”十个功能区,包括前台接待区、技术培训区、创客实践区、休闲交流区、导师工作室、项目研讨室、数字设计工作室、3D打印工作室、激光文创工作室及创意智造工坊,这些区域支持设计和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工作流程,为学生从技术培训到项目孵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实验室以其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特点,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支持与双创服务。

此外,双创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促进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不仅深度融合专业教育、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技术实践技能,还是学校双创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一,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为学校“1+N双创生态圈”的打造提供了坚实基础,并通过基地的运营与服务有效联动学校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培养提供赋能。第二,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为学校双创工作四大体系——教育体系、实践体系、孵化体系以及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学校的双创教育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三,基地的建设和运营是学校双创教育工作的战略底座,紧密配合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双创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一战略不仅能与学校进入高职教育新赛道的目标愿景相契合,还是快速发展和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步骤。通过双创基地的建设,学校将有机会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及双创教育示范校的标杆,从而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并深刻影响学校未来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竞争力。

——全面发展:四大体系同步建构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创新创业学院采取了全面和多维的策略:

多维教育体系的构建:学院致力于构建包含“分层分类,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框架,同时融合了“产教融合、专创融合、思政融合”的课程标准,以适应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课程体系创新与扩展:目前,学院共开设28门双创类通识课程,其中包括近三年新增的18门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创业实践等多个重要方向。尽管部门专职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教研室依然每年承担了12-13门校级平台课程,课程的总学时达4500-5000学时/学年,课程教学每年能够覆盖超过5000名学生。

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实行教师能力持续提升计划,包括双创课程的开发设计、数字化技术提升、创客项目及双创竞赛的指导等多个方面。此外,要求所有专职教师都必须参加外部创业导师和技术专家来校开展的主题培训、讲座、工作坊,从而提升教师的双创项目教学与指导能力。

双创教师团队打造:针对全校双创教师团队建设,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组建一个超过30人的数字化跨界混合型双创教师团队。为了推进这个计划,学院在20238月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成功举办了一期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师的“马兰花计划-SYB创业培训讲师培训班”。

通过以上教师发展策略,创新创业学院致力于全面提升学校双创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以上举措,不仅确保了学生能接受高质量的双创教育,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在专创融合方面的教学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

过去四年来,学校在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和思政主题,特别注重乡村振兴、非遗文化保护、助残助学等方面的工作;第二是规范学生创客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的高效运行;第三是赛训结合,资源对接,提升学生在各类竞赛中的表现。

在创客项目方面,近四年来,学校共投入661.13万元学生创客项目专项资金,共资助69个校级学生创客项目,获得了49项专利成果,其中9个学生创客项目转化为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初创公司并进行商业运营。

在双创竞赛方面,学生在多项重要的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2020年第四届广东省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2021年全国技工院校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1个)、2022年广东省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的技能工匠争先赛决赛(优胜奖)、2023年第一届广东省技工院校科技发明与创新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6个)、2023年广东省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的制造业当家先锋赛决赛(银奖1个),这些成绩不仅展示了学生团队的才华和创新能力,也体现了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成果。

()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

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孵化基地的建立与资质认证:学校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深圳市及龙岗区两级创业孵化基地资质。20208月,正式成立学校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为在校学生和毕业五年内的校友提供创业所需的资源和服务。

孵化基地的运营与服务:在过去四年中,学校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入驻初创企业数量从5家增长到31家。基地定期接受市、区两级政府的年度考核,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和初创企业年会等活动,确保孵化基地的高效运营和服务质量。

社会资源对接与项目落地帮扶:2021年,学校与深圳狮子会达成战略合作,成为“深圳狮子会创业帮扶基地”,引入了20名优秀狮子会企业家作为校外创业导师,为学生初创企业提供指导和资源对接。

财税服务及补贴申报支持:2022年,启动学生初创企业财税外包服务项目,为入驻孵化基地的学生初创企业提供财税服务,包括为学生团队在公司报税、代账和运营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协助办理创业补贴的申报,以确保学生初创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他们的创业项目,同时有效管理财务和税务事宜。

()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建设

在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创新创业学院的工作主要分为几个重点:

规划与战略对接:根据国家和省市“十四五”规划要求,紧密结合深圳市“20+8”文件规定,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编制学校《双创教育十四五规划》,不仅确立了学校在双创教育工作上的整体发展战略,还明确了具体的中长期目标与计划,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蓝图。

合作模式的创新:与深圳狮子会、狮友企业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新校会合作双创帮扶模式。通过这种合作,学校引入了行业专家作为校外创业导师,并获得了资金和资源支持。

双创活动的举办: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积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的活动,如讲座、培训、企业参访等,以此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促进学校与产业的互动。

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为规范管理学生初创企业入驻学校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学院出台了《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企业入驻、日常管理和退出机制等规定,确保孵化基地的有效运营。

通过这些措施,构建了一个包含多元化活动和资源的创新创业文化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有效促进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下一步工作计划

通过近4年的发展,创新创业学院“1基地+4体系”模式已初具雏形。为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的中后期目标,学院制定了六大计划:

强基计划:通过政策支持和校级文件修订,如《学校学生创客项目管理办法》、《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教师双创工作绩效认定办法》,增强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共创计划:与二级学院协同合作,开展“1+N创业生态圈”建设,积极推动与景观学院、人文学院协同的“文创+非遗+园艺治疗+匠作博物馆”众创空间建设项目,增强跨专业协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

融通计划:设立“学生创新创业联盟” 校级社团,整合各二级学院优秀学生资源,形成“我想闯,我敢创”的双创文化氛围。

培优计划:对接国家高级别双创竞赛,如积极准备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校双创竞赛成绩和学生创业实战能力。

揭榜计划:加强与企业合作,特别是与深圳狮子会企业家的“揭榜项目”合作,提升学生的双创项目实战经验。

品牌提升计划:争取1年内评审通过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年内成为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进一步提升学校双创品牌影响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会。

——结束语

随着学校即将更名为深圳城市职业学院,面临高职教育新赛道的机遇与挑战,创新创业学院秉持“专创融合”核心理念,强化“1个基地+4大体系”模式更新。可以预见的是,通过此模式,学校也将有效整合资源,不断适应高职教育体系的变革,培育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